曾几何时,我也为“报告死讯”这件事苦恼过 | 荆棘丛
导读
你还记得第一次遇上死亡病例,通知家属前内心的纠结吗?当时的你,是紧张、冷静还是尴尬?行医多年之后,今天的你在需要传达坏消息的时候,内心还会有波澜吗?还是已经能流畅自如应对了?
来源:医脉通
作者:芭比
这是医脉通“荆棘丛”专栏的第1篇文章
你将读到:向患者或家属传达坏消息时,应注意些什么?
“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”,是医生绕不开的难题。本文作者Edward Leigh是一名医生,却不经意间有了一把“患者”的体验。3年前他的母亲突然去世,医生和护士在传达噩耗时显得相当冷漠。而他本身也是医患沟通领域的研究者,马上意识到在传达坏消息时,把话说得人性化一点有多么重要。文中,Edward Leigh讲了自己的故事,并对医生提出了详尽的建议。
2015年7月3日,凌晨2点,我被手机铃声吵醒。我扫了眼手机,以为是烦人的骚扰电话。结果,是我母亲住的疗养机构打来的,肯定不会是什么好消息。原来,母亲当晚被发现脉搏消失,已被送往当地医院。
我立刻打电话给那家医院急诊科,负责的医生告诉我,他们已对母亲试过了所有抢救措施,但都失败了,母亲没能挺过来。医生语气很友善,但多少有点打官腔。尽管他跟我说,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他,但他的话语里,没流露出任何同情。
我和哥哥随后赶到了急诊室,一名护士带我们进了一个单独的隔间。护士的肢体动作和声音,都明显透露出,要向我们通报这个消息让她感到浑身不自在,跟我们说话都磕磕巴巴的。我能理解,告诉别人坏消息,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护士接着复述了抢救过程,并问我们想不想看母亲的遗体。过程中,这名护士言语中同样没表露出任何同情,却说了这样的话:“人不可能长生不老。”
护士带我们去看了母亲的遗体,我和哥哥非常动情地和母亲告了别。过程中,另一个年轻的女工作人员面带笑容地走进来,显得心情不错。如果不是这种特殊的场合,她的表情会很招人喜欢,但此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。我和哥哥站在母亲的遗体旁边,这位女士语气轻快地对我说:“嗨,我这儿有个文件需要你签个字。”除此之外,她也没表露出任何同情。
接着,又一个护士走进来,告诉我们他之前负责看护母亲,对母亲的亲切为人印象很深。他说:“请接受我的哀悼。”这是我们在医院交谈过的第四位医护人员了,我们终于听到了一点同情的话。
在那个改写命运的夜晚,我们遇上的人都不算坏人。但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,似乎可以更人性化、更柔软一些,至少这几位医护人员在和我们的交流中,都不是很妥当。接下来,我会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出发,对“向患者家属报告坏消息”这件事,给出一些建议。
通知坏消息:3个步骤,6个维度
医生在告知坏消息时,总体上可以沿用3个步骤。但实际情况中,要报告坏消息的场景充满变数,可能是要向家属传达亲人的死亡信息,也可能是与罹患危重症的患者家属讨论病情,不能一概而论。但我们今天的目的,也不是为了得出一个“万能”的话术公式,而是给出一些通用的原则。
我研究医务工作者传递坏消息的过程这个主题,已经有十多年了。我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,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,并与成千上万的患者及家属交谈,了解了他们被告知难以接受的消息时的经历和感受。
因为长期从事医学相关的工作,我深知对医生护士来说,每分每秒都是奢侈品。由于患者数量庞大、文书工作繁杂,我们必须分秒必争。所以以下建议,旨在帮你在工作中,快速评估情势,并以尽可能人性化的方式,恰当地向患者及家属传达临床信息。
2011年离世的著名肿瘤学家、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·巴克曼(Robert Buckman)教授,是该领域的先驱之一,他也是《如何告知坏消息》一书的作者。他首先提出了传达坏消息的“SPIKES六维度”,分别是以下六个单词的首字母:
1. S-Setting:准备
2. P-Perception:觉察
3. I-Invitation:邀请
4. K-Knowledge:信息
5. E-Empathy:共情
6. S-Strategy and Summarize:策略与总结
结合实际工作,我总结出了“告知坏消息”的三个步骤,并按先后顺序,将巴克曼教授的六个维度,分别融入了其中。
第一步:告知之前(患者不在场)
1. 计划。想想你要通知的对象,也就是患者或家属,必须要知道的关键信息点,2~3个为宜。
2. 每个关键信息,都“翻译”成日常用语;不用专业术语。
3. 安排一个合适的坏境,确保医生与患者或家属的交谈,是坐下来进行的。因为医生坐下来就意味着在说,“我的时间现在属于你。”此外,也准备好纸巾!
4. 空出一段时间用来沟通。提前想想,有谁需要到场,比如患者配偶、成年子女。
第二步:告知中
1. 首先评估患者的受教育程度,知道了这一点,你就知道该从哪儿开始说起。例如,你可以先问他:“你对目前的情况了解多少?”
2. 确认患者或家属想了解的详细程度,否则,就有可能说得太笼统,或太详细。
3. 正式通知前作一个声明,也可以理解为“打个预防针”。这种声明能让人们对接下来的消息做好心理准备。例如,你可以说:“恐怕有个棘手的问题……”或“检查结果恐怕没我们想象中的好……”
4 正式告知消息。
第三步:告知之后
1. 立刻给出共情的回应。例如,你可以说:“我知道这很难接受……”(如果是患者死亡的情况,加上同情的回应,例如,你可以说:“请节哀顺变。”或“请接受我诚挚的哀悼。”)
2. 给出共情或同情的回应之后,给对方一点时间消化接受。
3. 与对方分享之后的行动计划。概括整个计划,并着重强调注意事项。例如,如果是你对病人做出了危重病情的诊断,就可以跟家属讨论下之后可能的病情发展。注意不要长篇大论地一直说,而不顾对方的反应,可以说一小部分,确认对方理解之后,再继续说明,不断地重复“说明-确认”这个过程,你可以提前把要说的话,拆分成容易理解的小块。另外,记得关键事项同时以书面形式告知,因为对方很有可能因为惊慌失措,记不住你说的话。有患者告诉我,“医生一说出‘癌症’这个词,接下来的话我就都听不进去了。”
4. 提供资源。例如:对患者有用的网站、推荐的机构等等。
5. 结束谈话时,表达出你将与他共渡难关。例如,你可以说:“接下来每一步,我们都会陪着你。”
其他3件你需要知道的事
1. 电话通知vs. 面谈,患者会选哪个?
向患者调查这个问题时,患者的回答让我很意外。大多数人都说,健康方面的坏消息,还是“及时说”更重要的,他们只想尽快了解情况,哪怕是电话也好,他们不想浪费时间等着见面再说。当然,电话通知时,医生或护士应注意的事项与前述的步骤是一致的。
2. 不光是医生,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懂
“告知坏消息”不光是医生的事,也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养。这点非常重要,因为有时医生以外的医务工作者,会在不经意间,意外地把坏消息透露出去。比如有一次,一个医生给我讲了一个肉瘤患者的故事。当时这个患者被诊断为肉瘤,医生非常谨慎地措辞并告知了他,生怕病人有激烈的反应。意外的是,他发现患者比他想象中容易得多地就接受了现实。几天后,护士和这个病人聊到出院之后,找肿瘤专家的计划。这个患者惊讶地说:“肿瘤专家?为什么?我又没得癌症!”原来,根本没人告诉过他,肉瘤是一种癌症,而且谁也没想到,他根本不知道肉瘤是癌症的一种。这个护士无意中捅破了窗户纸,才让他知道了这个坏消息。
3. 切记:留心对方的反应
你可能觉得,患者面对坏消息时反应会很激烈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一个泌尿科医生跟我说,每当他诊断出一例前列腺癌,总会小心翼翼地措辞后再告知患者。有一次他接诊了一位老年患者,做了万全的准备后(包括找了个安静的单间、充分表达了同情等等),才把诊断告诉了患者。结果老先生相当冷静,说:“没什么大不了的,我好多朋友都得了这病。”还有一个医务工作者讲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例子,当她告知患者HIV检验结果呈阳性后,患者漫不经心地答道:“嗨,早就想到了!谁让我从没小心过。”这种情况就能放心吗?当然不!他一开始像是接受了事实,可接下来不一定能长时间接受下去。因此,对患者进行仔细的随访也很重要。
来源:本文编译自KevinMD.com上2015年9月12日的文章3 ways to improve your delivery of badnews to patients,原作者为Edward Leigh。
征稿启事
目睹病痛时,你是否有一闪念的感悟?
临床工作中,你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人或事?
拿起同一支笔,在病历纸背面,写下这些故事
医脉通“医学人文”专栏,期待你的来稿
投稿邮箱:tougao@medlive.cn。投稿邮件标题请注明“投稿栏目”
栏目介绍
柳叶笔:叙事医学,临床医生或病患的诊疗故事
荆棘丛:医疗决策思考、临床经验交流
不知道:医学史及医学知识科普
岔路口:关于医学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探讨
精彩回顾